今天恰好有幾小時的時間來學習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– 樂理。把學到的整理如下。
八度音之間有個有趣的現象:人耳會覺得它們聽起來很像。什麼是八度音?就是頻率是基頻的兩倍,比如說頻率f的音和2f的音(也就是f的高八度音)。這跟泛音有關,當某個頻率f的音被演奏出來時,做傅立葉轉換會發現除了f之外,還有2f(高八度音)、3f…等整數倍頻率都會有相當的強度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演奏f時,會跟2f、3f聽起來相似。
說到頻率分析,想起我修過的MIR課程。有個作業是要用頻譜分析來找出音高。一般人可能會想說:直接找出最強的頻率不就好了?但實際上有些樂器的音色很特別,你演奏f時,最強的可能反而是2f(高八度音)或3f。
總之,人耳能分辨出f和2f(八度音)的關係,這是一切的開始。在f到2f之間,經過某種計算方式,被分成了12個音程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12個半音。
這些原理在吉他上特別容易理解:弦長和頻率是成反比的,弦長縮一半,頻率就變兩倍。吉他第十二品(有兩個點的那一格)就是個好例子 – 按在那裡會得到高八度的音(相較於空弦),因為那正好是是整條弦的一半位置。
至於為什麼吉他品格越往後距離越短?很簡單,把十二品後的那半條弦當作新的一條弦看,下一個八度的位置就會在那一半的一半,這樣一來當然越來越短啦。
另外還學到了和弦的基本組成:大三和弦是由根音、大三度、完全五度組合而成。不過這部分我還停留在記憶階段,還不太理解背後的理論。
限於時間,今天就學到這裡。雖然還有很多細節沒搞懂,但起碼對這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!
發佈留言